“蓄謀已久”
福島第一核電站自2011年3月發生嚴重事故以來,因用水冷卻熔毀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過,每天產生大量高濃度核污染水。2011年4月,核電站運營方東京電力公司故意將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和擔憂。同年12月,東電表示已制定一份“低濃度污染水”排海計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13年3月,東電處理核污染水的關鍵設施“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投入試運行,但此后不斷出現問題:頻繁漏水,2018年被曝經過處理后的水中鍶等放射性物質仍超標,2021年被發現用于吸附放射性物質的排氣口濾網近半數損壞……
自從ALPS投入運行后,日方就把經過處理的核污染水稱為“處理水”。事實上,目前福島第一核電站儲水罐里的134萬多立方米核污染水中,133萬多立方米已經過ALPS處理,但達到東電定義的“處理水”標準的只占約三成,未達標的所謂“處理過程水”占比約七成。另有近9000立方米核污染水尚未經過ALPS處理。
這些“處理水”的最終去向又該如何解決?早在2013年12月,日本核能主管部門經濟產業省就設立工作小組就“處理水”排放問題進行技術探討。2016年6月,該工作小組發布報告稱,經過對海洋排放、地下掩埋(加入水泥等固化后埋入地下)、地層注入(用管道注入地層深處)、蒸汽釋放(氣化為水蒸汽排入大氣)、氫氣釋放(電解為氫氣排入大氣)等5種方法的評估,將“處理水”稀釋后排海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這份報告為后來的排海方案定了調。2021年4月,日本政府無視國內外反對意見,單方面宣布將在2023年實施核污染水排海。
“自導自演”
今年7月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格羅西訪問日本,將福島核污染水處置綜合評估報告呈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報告認為日本排海方案總體上“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日方因此宣稱方案安全性已獲“權威認證”。
然而,圍繞這份報告的公正性和科學性,存在諸多疑問。
日方是先做出排海決定,再委托IAEA作安全評估,目的顯然不是要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而是利用該機構為排海計劃背書。
報告內容顯示,日本政府2021年4月宣布排海決定后,于同年7月與IAEA簽署委托“評估ALPS處理水安全性”的“授權協議”。評估對象僅限于排海方案,不涉及其他方案。這意味著評估結論無法證明排海方案就是最安全可靠的方案。
《東京新聞》報道指出,日本政府過去向IAEA支付了巨額分攤費用和其他款項,日本政府多個部門向IAEA派遣了人員,這些因素不可避免會對IAEA在評估日本核污染水排放計劃的安全性時產生影響。
參加IAEA對福島“ALPS處理水”排海問題評估技術工作組的中國專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劉森林研究員向媒體表示,IAEA秘書處曾就評估報告草案征求技術工作組專家意見,但留給專家的時間窗口非常有限,而且專家意見僅供參考,是否采納由IAEA秘書處決定。IAEA秘書處收到反饋意見后,也未與各方專家就報告修改及意見采納情況進行討論協商,就倉促發布該報告。
(綜合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