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清晨,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銅礦護林防火站護林員潘志輝拍攝到在懸崖邊上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短尾猴一家5口。畫面中短尾猴們在懸崖邊撓癢癢,做“早操”,時而爬上爬下,時而打鬧嬉戲,一家子其樂融融,幸福感滿滿。
(相關資料圖)
短尾猴在懸崖邊嬉戲打鬧、撓癢癢,其樂融融。
潘志輝告訴記者,8月10日晚上7時許,銅礦站護林點兩名護林員在站點附近懸崖邊聽到類似猴子的叫聲,但天色漸暗,分辨不清到底是哪種野生動物,且這些“不速之客”譬如黑葉猴等動物時常光臨,兩名工作人員就沒太在意,加上由于天色已暗,兩名護林員料定這些“小家伙”不會走遠,應該會等到天亮才離開。因此他們決定等到天亮再去一探究竟。
短尾猴晨起未吃“早餐”先做“體操”、撓癢癢。
8月11日凌晨4時30分,在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之后,潘志輝和同事們來到懸崖邊不遠處,此時已是清晨6時許,天蒙蒙亮。經過一番尋找,這群“不速之客”闖入了他們的鏡頭里。“不是黑葉猴,有點像是熊猴,但面部輪廓很像人,紅紅的臉短短的尾巴,披頭散發的,面孔酷似人類,晨起的它們未吃‘早餐’先做‘早操’。”潘志輝和同事們看到這群“小家伙”怡然自得的可愛模樣,不由笑起來。正當他們準備拿出無人機想拍攝更清晰畫面時,這群“小家伙”便快速地攀援至密林高處,消失在畫面中。
回到護林站點,潘志輝和同事通過畫面分析得出,這群“不速之客”就是短尾猴。潘志輝告訴記者,在大明山各個護林防火站點都有發現并記錄過黑葉猴、熊猴等野生動物的生活狀態,短尾猴雖有分布,但是極少拍到它們的蹤跡,這次竟然一家五口同時出現,令人意外又驚喜。
據了解,監測到的短尾猴時常在峽谷、懸崖等地方活動,這些區域有它們喜歡的食物,幾乎無人為干擾。現在不僅僅是紅外線相機監測到猴群們在地面的活動情況,護林員們在巡山護林期間,也常常能看到它們在樹冠上穿梭自由生活的場景。
短尾猴是靈長目猴科獼猴屬哺乳動物,又稱紅面猴、斷尾猴。體形渾圓、憨實,四肢粗壯,體背毛一般呈黑褐色,頭毛顏色隨年齡增長與性別差異稍有不同,有的幾乎全黑,有的為褐色,胸腹部及四肢內側毛稀疏且色澤較淡,年老者頰部毛長似胡須,顏面褐紅色。
短尾猴國外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馬來西亞。在中國分布于云南、廣西、貴州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以及福建南部。常棲息于熱帶雨林、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中山針闊葉混交林中。 晝行性、樹棲動物。喜群居,多在地面活動。 以野果、種子、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等為食。短尾猴的許多生物學和行為學特性與人類相似,常用于生殖繁育、行為學方面的研究。現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監測記錄到短尾猴在大明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銅礦站的種群分布,有力表明自然保護區植被的完好性,也進一步說明近年來保護大明山生物多樣性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為今后進一步對短尾猴群體數量、活動范圍、活動規律等持續監測研究和有效保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