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系技術生成
“意識流解讀系列。
名不副實,是我們對Keep的最大印象。當我們真正拆解完這份招股書之后,這個印象進一步加深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01總體印象分:5分(10分滿分)
Keep,在英文里是一個動詞,意思是保持做某事,或者是繼續做某事。在中文互聯網的世界里,Keep是一個APP,上線于2015年2月,至今已逾8個年頭,回顧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可以發現,他們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他們取錯了名字。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平時基本不怎么運動,積累了大量的贅肉。最近,終于下定決心減肥,本來想通過成本比較低的方法,在Keep上買了幾節課,沒想到稍微動一動就被鄰居敲門投訴,說我動靜太大。無奈之下,買了家附近健身房的會員,意料之外地每次過去都會被健身的氛圍所帶動,長期不運動的情況慢慢也得到了一些改變。
是的,正如Keep招股書中所說的那樣,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危害,運動人群正在快速增長,包括筆者在內,“我們”最需要的其實并不是“Keep”,而是Change。
長久以來的習慣想要改變,無疑是困難的,更何況健身并不是一個能夠讓大多數人感覺到“愉悅”的事情,它很累、會流汗、還有可能受傷,妥妥的“逆人性”的消費場景,一次兩次還好說,堅持下來就太難了。
按照Keep自己的說法,中國的健身人群有3.7億人,其中有77.5%的人知道Keep,也就是2.8億人,但他們月活到2022年才有3640萬人,當年月活用戶的同比增速,從2020年的36%,下降到不足6%,相比這家公司本身的品牌知名度,他們活躍用戶規模和增速實在是太小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案例在整個中文移動互聯網圈中也極其罕見,如果將Keep的月活數量和品牌知名度相除得出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很有可能是所有應用中最低的之一。很多人知道它們,很多人甚至下載過它們,但用的人實在太少了。
從數據上看,即便是用了Keep的人,也很難對他們有什么商業的貢獻。根據其招股書,Keep的月度訂閱會員的滲透率僅有10%,只有364萬人左右,這些人每個月鍛煉的次數只有7.8次,相當于約每4天才會打開Keep鍛煉一次,按照Keep上普遍的一些課程看,每次使用時長也就二十分鐘左右。
一個粘性用戶規模在364萬人左右的應用,每周頂多打開兩次,一次也就用個二十來分鐘,且這二十分鐘期間,用戶主要是跟著Keep內的課程練習,而非高頻次的交互;運動完之后,可能會在Keep上打個卡,表示自己已經練完了,然后關閉應用,把自己的注意力換到別的地方。
這種情況就導致,Keep在上線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商業模式或者說營收的來源相對單一——賣課。除了用戶跟著課程鍛煉的那點時間,Keep找不到什么別的辦法讓用戶頻繁地打開自己,更遑論找到一些支付意愿更高的場景,讓用戶付費。
畢竟,連他們自己的招股書中都明明白白寫著,線下的健身場景花費更貴、魚龍混雜難以辨別。Keep能夠提供的是便宜、便捷的健身體驗,而這些圖便宜過來的用戶能夠花多少錢呢?一個月60塊多點而已,不客氣地說,在一線城市點稍好一點的外賣,60塊也就夠吃一頓的。
每個人每個月消費的金額,比不過吃上一頓好點的飯,就這種消費吸引力也實在是沒誰了。“逆人性”的消費場景、枯燥且低頻的消費選擇,從沒有一家上市公司讓我們感到如此無所適從,在看招股書的時候頻繁發出“啊這”或者“就這?”的感慨。
02商業模式分:4分(10分滿分)
和名字相比,Keep的商業模式不能說是“選錯了”,只能說是和他們對自己的定位關聯甚微。
在招股書里,Keep稱呼自己是一個“不斷發展以交付為導向的平臺,為用戶提供全面的健身解決方案,以幫助用戶實現其健身目標”,并且已經“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已成為健康精神和體魄的代名詞”。
毫無疑問,在健康健身領域,Keep是整個中文互聯網圈中的領導者。根據最新的數據,Keep在IOS中國區APP商店中,是健康健美類目的第一名;在全部的免費應用榜單中也排到了63位,這個成績比滴滴(76位)和美團外賣(85位)都要高。
但它們的收入、盈利能力等指標,并沒有符合這樣的地位。
2019年至2022年,Keep分別錄得收入為6.6億元、11.1億元、16.2億元和22.1億元,毛利率分別為41.1%、45.1%、41.8%和40.7%,凈虧損在2019至2021年快速上升,分別為7.4億元、22.4億元和29.1億元,2022年則實現了凈虧損的大幅度收窄,全年虧損額為10.5億元。
經營性現金流方面,Keep在這四年內并未實現這一指標轉正,2021年凈流出8.7億元,是這四年的最高峰;隨后在2022年,由于銷售及營銷開支大幅度縮窄,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出回落至4.6億元,但和經營層面的現金流回正之間仍有很大的差距。
收入、盈利能力等指標不好,背后是不夠成熟的商業模式。
雖然Keep號稱自己是全面健身解決方案企業,但在收入來源中,自有品牌的運動產品收入占比在過去四年一直保持在50%以上,是它們商業模式中的核心。這些產品包括了運動衣、瑜伽墊和一些智能運動健身設備。
在這個戰場里,Keep的競爭對手包括傳統運動裝備巨頭,如耐克、阿迪達斯和Lululemon等,也包括了中國的科技企業如小米、蘋果和華為等。特別是如后者這樣的智能手機企業,其智能健身產品和手機的匹配度相對更高,且每一家都非常重視在運動健康領域的產品布局。
在其收入中排名第二的,是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這部分內容包括了會員訂閱費、線上訓練課程和線上賽事等。這部分的收入增速相當快,過去四年分別為1.5億元、3.4億元、5.6億元和8.9億元。
和自由品牌運動產品不同,這部分的收入取決于用戶對平臺內容本身的粘性,其穩定性是存疑的。
以線上體育賽事為例,用戶通過付費報名參與賽事,在達成賽事設定的運動目標后,領取相應的獎牌。由于獎牌本身可以和許多網紅IP進行聯名合作,賽事推出之后在社交媒體如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爆火,快速拉升了這部分的收入。
因此也有媒體戲稱,Keep是靠賣獎牌上市。雖然這個說法肯定是不準確的,在Keep的招股書中也很難找到相應的證據,但在賽事爆火之后,Keep也的確指望著這部分收入快速成長,在今年又新增了許多的線上賽事。
最后一部分的收入是廣告,也是唯一一個收入在2022年同比出現下滑的業務板塊。關于這塊其實沒什么好講的,過去不是、未來也不會是Keep的增長重點,多了少了對這家公司來說意義并不大。
03想象空間分:4分(10分滿分)
拆解Keep的商業模式之后可以發現,與“互聯網科技”強相關的收入幾乎只有線上付費內容有關,其余部分要么是像廣告這樣的“添頭”,要么就是像運動產品這樣的傳統制造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Keep在未來的想象空間真的著實非常有限。
運動產品這部分,在前文中也已經提到,Keep面臨的競爭,是和像耐克、Lululemon這樣的運動品牌搶肉吃,就算背靠中國完善的服裝輕工業供應鏈,其盈利空間增長也必然是有限的。在智能運動硬件這部分,又面臨小米華為這樣的手機企業競爭,光靠名頭吃掉這些企業的份額,顯然是不夠的。
在線上付費內容這部分,Keep的未來空間依賴于自己的用戶數量究竟能提升到多少。如果按照一家健身房一年4000塊的年費(已經是非常高的水平了)計算,用戶選擇健身房健身,每個月支出差不多在330元左右,Keep的月活用戶月均付費則是60元,看上去還有五倍的空間,但實際上月均付費的天花板可能也就是200塊,且想要到達這個水平還有很大的難度。
如果Keep后續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用戶增速下滑的問題,就憑現在的名頭,可以說很難支撐上市后的股價。
目前有市場消息稱Keep打算把發行價定在市場定價區間的低端,即每股28.92港元,籌資約3.13億港元。按照這個定價區間,Keep的市值是152億,PS為6.7倍,美股市場中相似的企業是Peloton,PS則僅為1.01倍。即便定在低端,發行后大概率也會面臨破發的情況,實在想買,可以等到它們上市之后跌一跌再說。
當然,還是那句話,港股的好標的不要太多,有啥必要非得買它呢?
聲明:本文僅用于學習和交流,不構成投資建議。